2022年第四次教职工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一)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2年4月25日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5日上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向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习近平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注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上午9时20分许,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校长刘伟陪同下,首先来到立德楼,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习近平同青年学生一起就座,认真倾听并参与讨论,对学校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希望人民大学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也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习近平勉励同学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展设立于学校博物馆内。习近平来到这里,详细了解学校历史沿革、建设发展和近年来教学科研成果等情况。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在博物馆门前广场上,习近平看望了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并同他们亲切交谈。看到老教授、老专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习近平非常高兴。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历来是人才荟萃、名家云集的地方。老教授、老专家们为党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巨大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中青年教师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习近平强调,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大师。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把人民大学打造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文献馆藏为主,有藏书410余万册。习近平来到这里,考察馆藏红色文献、古籍集中展示,察看现代化检索平台和复印报刊资料等数字化学术资源,听取学校加强文献古籍保护利用,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等情况介绍。习近平强调,人民大学馆藏红色文献,鉴证了我们党创办正规高等教育的艰辛历程,是十分宝贵的红色记忆,要精心保护好,逐步推进数字化,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得到启迪。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加强学术资源库建设,更好发挥学术文献信息传播、搜集、整合、编辑、拓展、共享功能,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随后,习近平来到世纪馆北大厅同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高铭暄、经济学院教授赵峰、新闻学院博士生周晓辉、哲学院本科生王海蓉先后发言,现场气氛轻松热烈。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成立之初就鲜明提出要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培养“万千建国干部”,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再到新时代提出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展现了“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希望中国人民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
习近平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习近平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习近平离开学校时,道路两旁站满了师生,大家激动地向总书记问好,齐声高呼“青春向党、不负人民”、“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习近平向大家挥手致意,掌声、欢呼声在校园内久久回荡。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指出这样一条路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2年4月26日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和高度重视的大事。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调研期间,“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八个字被习近平反复提及。
习近平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习近平指出的这条新路,立足于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三个“独特”决定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前身可追溯到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80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一部校史也是我们党创办正规高等教育艰辛历程的一个缩影。
这次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习近平活动的安排也颇具深意。在立德楼观摩思政课,在博物馆了解校史,在图书馆察看红色文献……传承红色基因的用意不言自明。
80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从战火纷飞下一所地方性“公学”,发展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生动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
习近平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创办和领导的高等教育就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这不仅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精神品格,也是全国高校建设发展的基本遵循。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好思政课十分重要。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强调了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和科学方法,要求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二、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
习近平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是题中应有之义。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乘势而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难得的时代机遇。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
这次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
对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强调了四个方面。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这四个方面,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贯穿其中的内涵也十分明确: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担负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三、严爱相济、润己泽人
习近平强调,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大师。
大师,首先是好老师。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始终牵挂于心。
我国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永远值得弘扬。习近平寄语广大教师,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习近平心中,好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也是“人师”。他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勉励人大的同学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这也是他对全国青年的殷切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的思政课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2年4月26日
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专门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观摩了一场思政课现场教学。
总书记对人民大学提出“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的期许。
“金课”既是标准,也是要求。总书记在思政“课堂”提出“金课”意味深长。
一、这堂课为何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这门“金课”在总书记心中分量很重。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青年学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需要思政课补钙壮骨、固本培元。
立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的深远意义就在于,“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政课建设多次提出明确要求。
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北京市八一学校、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考察时,总书记都强调了思政课建设,强调“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高校,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
在思政“课堂”,面向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希望同学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二、这堂课上什么:“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从学校的前身陕北公学建校伊始就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人大注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所“红色的大学”,观摩思政“课堂”,对学校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的做法表示肯定。
锚定一个关键——“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传递一个信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人大师生的自觉追求”。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个灵魂基石,习近平总书记为思政课明确了基本大纲。
三、这堂课如何上:“‘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创新。
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就提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值得肯定和鼓励”。此次到人民大学的“思政课智慧教室”亲自感受,用意更深。
在2021年全国两会现场,他形象地说,“这个‘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拿着一个文件在那儿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谁都不爱听,我也不爱听。”
同样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直言不讳,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
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为办好思政课,进一步把脉定向: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办好思政课这门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2年4月26日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倾听讲授并参与讨论。总书记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我们办好思政课、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指引正确方向、提供行动指南。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科学、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不断改进创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纪疫情跌宕反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层出不穷、前所罕有。越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就越要“乱云飞渡仍从容”。在新征程上风雨无阻向前进,更加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办好全社会的“大思政课”。要突出问题导向,积极回应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正本清源、明辨是非中有效解疑释惑、不断凝聚共识。要创新形式手段,丰富渠道载体,用好红色资源,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通过生动鲜活、入脑入心的“大思政课”,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激发力量,就能更好地提振全社会的精气神,团结14亿多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办好思政课这门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培养造就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